课程与教学论
- 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2024-11-13
- 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2024-11-13
-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2024-11-13
- 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2024-11-13
- “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2024-11-13
- 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课程研究取向被称为2024-11-13
- 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2024-11-13
- 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一基本特点属2024-11-13
- 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2024-11-13
- 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评价是2024-11-13
- 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2024-11-13
- 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2024-11-13
- 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2024-11-13
- 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2024-11-13
- 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2024-11-13
- 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2024-11-13
- 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2024-11-13
- 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2024-11-13
- “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2024-11-13
- 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