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专招生问答

来凤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什么特色?

2019-05-14 17:26
特色创新
A典型案例之一:
一)案例题目:创新中职学生德育管理
【案例背景】
15学前教育1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在1岁的时候父亲过世,母亲改嫁,成了一名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的孤儿,努力上进却玻璃心。一直以来都是班级的优秀学生,学习稳居班级第一,可就在高二上学期时,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突然她坚定地向我提出退学……甚至不辞而别外出打工。
【案例过程】
阶段一:高二上学期忽然找到我提出退学
解决方案:
1、交心谈心,了解退学的原因,分析解决方法。因为她受不了家里亲人的冷眼,觉得在职校上学无用还要用很多钱,觉得没有父母没有依靠,想靠自己的能力生活生存。针对她这种情况,我首先给她分析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未来,她依然无动于衷;同时,就他的后顾之忧,我答应她帮她从学校申请勤工俭学的岗位、申请学校的助学金,甚至提出自己私人资助她完成学业。做了半天的思想工作后,她依然很坚决的提出要退学,从平时对她的了解,她很固执,一般自己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面对这种情况我放弃了做思想工作这一条路,尝试着用另一种不一样的方式。
2、改变思维方式,扭转定局。她提出要退学的那一天,我彻夜未眠,甚至觉得没有任何办法可以留住她了,于是就死马当作活马医,第二天我换了一种身份,她的朋友,约她出去玩,就当她离开之前的一次游玩,于是我们一起去了龙山的太平山,在路上只字未提退学的事,一直在讲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主要以大学的故事为主,就这样,在返程的车上,她默默地说了一句:老班,我不走了。当时我都高兴得快要跳起来了,终于留住了她。
阶段二:不辞而别去温州打工
解决方案:
高二下学期,开学的前一天,忽然从她姐姐的微信中看到了她去温州打工的消息,毫无准备的收到这个消息,生气又失望,恨不得再也不联系她,但是可怜她的出生,也替她可惜,我开始了电话轰炸、短信轰炸,跟她姐姐打电话沟通交流,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返校上课的好消息。
阶段三:重返校园,考上恩施州的定向委培学前教育订单班
解决方案:
对于这个学生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也经常会有联系,了解她的打工生活,在交流中我发现她已经体会到外面务工不容易,并且原来玻璃心的她也变得更加坚强。在高三上学期快要开学的时候,我给她发信息,问她是否想继续上学,此时,她毫不犹豫的说想回来,但是怕别人说。针对她这种情况我给她解决了后顾之忧,只说她回来是因为政府要求精准扶贫户子女未满18周岁的必须返校上学,于是她回来了,并且她在回来后学习认真努力,原本基础并不差的她在自己的努力下,2周内把一学期落下的课程全部补回来了,并且带动着她玩得好的同学一起努力考大学。
20183月底进行的恩施州定向委培招考中,她以最好的成绩考进了恩施州学前教育订单班。她的这一段经历,她牢记于心,每每跟我聊天都觉得很庆幸,幸好回来了。
【案例反思】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在教育的方法上是没有定法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学生制订相应的教育方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短时间内看不到惊人的效果,但是在长期的坚持中,会发现每一个小小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每一环节都是不可缺失的。

B、典型案例之二:
注重教师内涵发展,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内涵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校内涵、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校注重于内涵式发展,努力提升办学能力。为此,打造一支有内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学校专门制定了教师内涵发展规划:
一、教师内涵发展的基本维度:识、心、德、能、风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完整发展”是“多方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结果。作为教师,不但具有一般人的共性特点,同时具有教师的专业特点。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的发展维度包括“识、心、德、能、风”几个方面。
“识”包括知识、学识、见识。知识是认识是经验,学识是学术是修养,见识是思想是智慧。学识水平就是一个人的专业造诣;见识是建立在知识和学识之上的判断力、预见性。作为教师,知识要广泛,否则难以胜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学识要专业,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技术、专业眼光等,否则难以做好教育工作;见识要独到,既要有专业的思维,又要有独特的智慧,看得远、想得深,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否则就不可能创新,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有战略家的见识,着眼于长远;还要有艺术家的见识,着手于细节;更要有教育家的见识,着力于引导。
“心”即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愉快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因为教师的劳动是崇高的,责任重大;教师劳动也是复杂的,任务艰巨。而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做到既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以适应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又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所以,我们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德”即师德,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加强师德修养是教师发展的永恒话题。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因此,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修养的内涵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
师之“能”是教师顺利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不但要有教书之能,更要有育人之能。班主任工作能力是育人之能的集中体现,所以,做教师不当班主任是不完整的。现代教师的能力一方面表现为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它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表现为教育教学的艺术。技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艺术则依赖于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学习、实践、修炼和天赋素质的综合体。
师风包括教师的工作作风和教学风格。作风决定成败,风格决定效率,良好的师风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新师风应该是民主爱生、和谐热情、进取求新。教师的作风要朴实,工作要务实。学校在教师作风建设中要注重克服“浮、娇、燥”,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和认真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二、教师内涵发展的根本措施: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就是“以校为本”的研修,它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关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关于校本研修的途径和形式,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在此不必一一列举。笔者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学习、实践、反思应该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
学习理论就是在接受专家引领,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就是骨干引领和同伴互助;学习的目的在实践,反思的基础在实践,反思又是同伴互助的基础,没有反思既不能帮助他人也不能使同伴的帮助有效果;专业引领如果没有反思的支持就有可能“对牛弹琴”。
学习是需要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反思是品质应成为习惯,实践是途径也是目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说“学习+反思=研究”的话,那么,做而不研则浅,研而不做则空。所以,学习、实践、反思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校本研修采用的推进策略:
1、课题带动。校本研修是以校本教研为基础和主要途径的研修活动。它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研究必须有课题,校本教研的课题就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推进校本研修,一方面要积极申请带有共性问题的各级研究课题,以提升教科研水平、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校本”课题,校本课题的特点是微小、具体、更接近教育教学实际,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课题带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师在课题中成长,教研在课题中推进,学校在课题中发展”。
2、任务驱动。在校本研修中,由学校给教师布置任务,施加一定的压力,以激发教师的研修动机,例如布置学习任务、调研任务、研究任务、交流研讨任务等。教师也可以申领一定的任务。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会使教师前进一步,还可以增强教师的成就感,产生新的动机。实现“任务驱动研修,研修促进发展,发展完成任务”的良性循环。
3、自觉行动。课题带动、任务驱动都取决于外在的力量。提升教师研修水平,进而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根本动力还在于教师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和动力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理想,只要是希望自己在教师这个职业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是绝不会停止研修的。发展是需要,自觉是根本,理想是灯塔,行动是关键。
4、“扬长”互动。校本研修中的互动主要是同伴互助。互动是建立在“扬长”的基础上的。“扬长”就是发现、发展和发挥各自的特长。互动在本质上就是互相展示“特长”,没有特长,互动就无法进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善于“扬长”,通过“扬长”形成自己的特长,学校的特长就是特色,教师的特长就是风格和能力。教育的真谛就是“扬长”,中国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就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就是“扬长”,只有“长善”才能“救失”,只有扬长才有可能补短。所以,“扬长”也应成为教师校本研修的一个策略。
二、教师内涵发展的升华平台:国培、省培
“国培”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是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也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无止尽,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长期的艰辛探索,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及时充电,终身学习,做一个研究型、创新型的人才,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此,学校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外出培训,通过培训为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看清了自身的诸多不足,清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白了今后的奋斗目标。


Copyright 技能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