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学校资讯

济南医学专科学校有哪些?

2019-08-26 15:40

济南医学专科学校有六所

  1.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

t0106081f8d746e9a81.jpg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位于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地处济南市中心地段,南依千佛山,北靠趵突泉,与大明湖、黑虎泉等风景名胜相距不远,交通便利。校区占地4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建筑极具特色。以齐鲁大学时期遗留的建筑群为主,兼具德国、英国、美国风格,并采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手法和符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建筑文化,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这些近现代建筑群作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内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校内主要道路均以两旁栽植的花木命名,建筑群围拢的中心花园更是集中了校区各个季节的美景。老舍先生曾撰文,将校区称为“非正式的公园”。

古朴优雅的校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临床医学院前身可追溯到原齐鲁大学医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医学院校之一,为原山东医科大学的主体部分,也是山东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作为齐鲁大学医学教育的传承者,学院的发源最早可追溯至1864年创办于登州的文会馆。1911年,共和医道学堂大讲堂在济南正式落成,成为今天山东大学医学学科的历史源头。1952年由齐鲁大学医学院、山东省立医学院、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成立山东医学院,1978年划归卫生部直属,1985年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7月,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2001年1月由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部组建成为山东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医学院。2012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成立,医学院成为其分管学院,2016年6月,为推进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医学院建制,组建成立了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拥有大批的教学名师、杰出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教授 252人、副教授 101人,博士生导师187人、硕士生导师59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3人,“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专家)15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学生4500余人,其中1300余名低年级学生在基础医学院培养,在临床医学院培养的近3200名学生中,五年制本科生和本硕连读学生近1600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近1600人。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方面,学院现有专业为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5+3)和临床医学(5+3,齐鲁医学优才计划),其中临床医学(五年制)是学院传统优势专业,自1952年开始开设,“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被评为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学院硕士生招收全国统考生、全国多所重点大学本科免试推荐生、硕博连读生、硕士单考生;博士招生招收参加统考的博士生、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考的在职临床医师、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博士学位的考生等。在一代代名师的教泽之下,临床医学专业共为我国培养了4万余名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镇。

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临床医学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根据最新公布的ESI数据,山东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已经跨入世界前1%行列。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将“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作为专业的培养目标。学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早期接触临床的原则,注重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学院落实奖助贷政策,设有国家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学院培养的学生以学风严谨,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等优点受到国内外教育和科研部门的赞誉,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我国医学领域的骨干与中坚。

在实践教学方面,为提高科研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建设并拥有实力较强的临床教学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为学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另外还拥有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研究所等若干教学医院。

学院还积极开展与海内外高水平医学院校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美国内布拉斯加医学中心和美国贝勒医学院等国际一流的医学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共建实验室、教学研究人员互访、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科生访学、联合申报课题等合作项目。学院每年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到这些学校进行科研训练、临床见习或学术交流。

历经百余年风雨洗礼,学院始终秉承“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办学宗旨,教育教学水平位居国内医学院校前列。在新的百年中,学院将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在改善民生、促进人民健康事业中做出新的贡献。

2.潍坊医学院

t01e6a830cd355c3cb1.png

潍坊医学院是山东省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坐落于山东半岛中部闻名遐迩的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学校历史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潍县乐道院设立的乐道院医护学校和潍县美国长老会医院。1951年筹建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1958年改建为昌潍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现名。

学校1958年开始本科教育,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留学生招生资格。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批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更名大学列入省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报教育部备案。2018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认证期6年),临床医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临床医学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学校是全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学校。

学校有浮烟山和虞河两个校区,占地1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万余平方米。在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本科生130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设有乐道书院、济世书院和孔子学堂。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3个,附属医院17所。图书馆藏书380余万册,其中电子图书239.8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于金明为名誉院长。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8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05人。

学校现有18个院(系),27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公共事业管理4个专业列入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新生。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3个,省级特色和品牌专业9个。2017年1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麻醉学专业分别名列全国同类专业前三名。2018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被评为全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现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2个。设有山东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15个,省医药卫生(中医药)重点学科(实验室)14个,省临床(中医药)重点专科14个。“‘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组织工程与修复重建”“靶向药物递送研究及产业化”“肿瘤精准诊疗研究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整形与显微修复技术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海洋康复药物与特种新材工程实验室、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工程实验室为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为“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智能材料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获批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卫生部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全国麻醉学基础理论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国家级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老年全周期康复技术体系与信息化管理研究”项目推广单位、全国“2017-2018年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中国肢体畸形残障医学展览馆、山东省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山东省公共卫生预警与处置指导中心设在我校。主办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潍坊医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招生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院校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校际合作关系,在医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展全方位、高层次国际合作。聘请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戴尅戎院士、陈芬儿院士、郑静晨院士等6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特聘教授。留学生生源国家拓展至亚非欧美25个国家。

六十八载薪火传承、砥砺耕耘。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研究生和本专科生10万余人,打造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品牌。山东省医学领域三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谢立信院士在我校工作25年,于金明院士为我校79级毕业生。加拿大医学科学院王睿院士为我校77级毕业生。近年来,学生连续三届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二等奖,荣获山东省南丁格尔应急救护技能比赛高校组第一名。

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秉承“乐道济世”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迈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新征程。

3.山东中医药大学

sdzyy-logo.jpg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省属高校绩效考核优秀单位。

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承担单位。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培养出十余万中医药人才和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致力于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2007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现在学校三校区(含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办学,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53.9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01万册、电子图书75.4万册、古籍善本3万册,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置17个教学机构、5个科研机构、4个教辅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4所教学医院,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8家中医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医精诚,努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拥有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二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二级学科;拥有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与4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4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74人,硕士生导师683人。荣获国家“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者3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0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2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96人,“山东名老中医”6人。有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8项。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重点培育专业群;3个专业(群)获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建成10门在线开放课程上线运行。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学校充分发挥孔孟之乡、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坚持把中医文化和齐鲁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内首家中医药智库----山东省中医药政策与管理研究基地。策划承办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专题论坛,成立儒医文化研究会,首次将中医药文化推向高层次国际学术平台。成功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专项——中国-波兰中医药中心,引领全省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获批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山东省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山东省第十一批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鲜明特点,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的优秀学生。在第二届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总决赛中学校获得总冠军。在全国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金银花新品种培育与种植技术推广项目获得大赛金奖,这是全国中医药院校自大赛举办以来首次获得金奖。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3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4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6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8项,连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建校以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29项,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努力在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征程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uploads/image/20190826/1566805536777584-lp.jpg


Copyright 技能高考网